top of page
大腦神經科學&關係
當我們經歷歸屬感,感到與人親近,或被重要的人接受或拒絕孤立時,我們的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最早的關係建立了我們終身人際關係的大腦結構。這些早期關係中的經驗會在12-18個月大時編碼在我們大腦的神經迴


路中,完全隱藏在意識之外的隱性記憶中。這些依戀模式成為我們所有人際關係的規則、範本、架構,是我們“已知但不記得”的模式。
當那些早期經驗不理想時,那些無意識的依戀模式就會繼續以舊的方式塑造大腦對新關係體驗的感知和反應,無法將新的體驗當作新的信息,也不能從這些體驗中學習、適應或成長。
那麼,我們會永遠被困嗎?
答案是,不會。人類大腦奇妙無比,不僅能變通,也擁有巨大的學習潛力;以科學用語來說,這種能力就叫做「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意思是說大腦具備「可塑性」,可以改變。讓我們看一下以下視頻(僅英語)了解更多:
神經可塑性
重複的經歷會導致神經元反複觸發。 “發射在一起的神經元會連接在一起”,加強了神經連接。 強大的神經聯繫會成為神經通路和神經網絡。這也是他們可以被改變的方式。


大腦是一個社會器官
在與其他大腦的互動中發展和改變。我們的大腦是在與其他人互動時,被刺激並且成長。我們嬰兒及孩童期的照顧者所給予的情緒支援及互動,塑造並激活我們情感大腦的發展與成長。
安全感是關係的關鍵
當我們在關係中感到安全時,大腦皮質(負責理性組織)就能保持正常運作。相反,威脅或危險時,大腦會喚醒杏仁核,準備戰鬥或逃跑。而在絕對的生命威脅時,大腦會使一切平靜下來,直至關閉,因而整個人變成麻木並凍結。
關係上的安全感經常被誤解成「沒有受生命威脅」
其實除取了生死關頭,不安全的感覺最常來自以下兩方面:


-
關係上的威脅
被孤立、遺棄、要脅
-
自我感的威脅
被貶低、攻擊、否定
為了感到安全,我們會有以下三種的自我保存機制,而且可在不知不覺中代代相傳。長久未被處理的人際關係問題,更有可能會引致精神心理疾病的出現。



順從
無法反抗
唯有順從
作為父母時會重滔覆轍,父母或照顧者如何待我,我也如何待我的孩子。即使有些人明明不願意,卻發現自己無法控制,經常內疚萬分。
反抗
絕不妥協
誓死反抗
作為父母時絕不重複,父母或照顧者如何待我,我就相反地待我的孩子。以為脫離了舊模式,可惜害怕自己會像父母卻控制了自己,難以管教及指導孩子。
逃避
超出負荷
放棄接觸
不需要深入關係,父母或照顧者如何待我也好,保持距離,免受傷害。表面上好像真的難以受傷,與別人關係疏離卻帶來沉重的孤獨感,人的本性就是與他人連繫。
例如:無論是什麼理由,不聽父母話就要打,所以我從來不容許我的孩子找藉口,因為無論什麼理由都只是藉口。久而久之,關係會變得十分惡劣。
例如:小時候總是被父母拒絕,雖然我明知玩電話阻礙孩子溫習,但每當孩子發脾氣時,我都一定給他。這樣孩子不但變得不尊重你,他也因此失去機會鍛鍊自制。
例如:自少目擊父母彼此傷害,並且經常要求我來做判官,這種被兩個我最重要的人撕裂的感覺,無論如何也不想再承受。有關係比無關係更痛苦。



慢性壓力如何影響您的大腦(僅英語)
bottom of page